“绿色通道”铺到病床边
来源:解放军报    时间:2023-08-31 06:32:34

X 关闭

穿梭在人群中,军属穆雨晨走进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。刷卡、取号、就诊、检查、取药……就医全程不到30分钟。享受着便捷温馨的医疗服务,穆雨晨分外暖心。

不断升级的就诊体验背后,是该中心持续提升为兵服务质量推出的一项项举措。他们不断增强医务人员服务意识,全面推行“有军味、有家味、有人情味”的保障模式,让为军服务更加有力度、有温度。

2022年1月1日,《军人及军队相关人员医疗待遇保障暂行规定》正式实施。新规落地,有人担心:来军队医院就医的患者这么多,服务质量会不会下降?相关福利能不能得到保障?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记者走进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门诊大厅,来到“联合为军服务窗口”。在这里,就医政策解读、收单结算、医保审核、预约号源等军队相关人员就诊问题都可以“一站式”办理。

“‘一站式’服务推出的初衷,就是让病患少跑路,让手续办理流程更加便捷。”门诊部副主任宋慧娜告诉记者,他们不断延伸服务领域,让官兵切身体悟到“小病看服务、急病看速度、大病看技术”的服务质效。

近日,武警某部一级上士张超的父亲从老家抵达北京仅2小时后,便顺利入住病房。“这次父亲来北京看病,医院为我们开放‘绿色通道’加急处理,我又一次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我们军人军属的关心关爱。” 张超发自内心地说。

悉心服务是一种态度,要想真正解决为兵服务的难题还要从完善机制入手。

过去,住院伤病员一般由部队派专人陪护。这样一来,既给部队和医院管理带来压力,更影响部队正常战备训练工作。针对这一情况,该中心在上级指导下,探索尝试“无陪护住院模式”:部队伤病员住院治疗期间,部队无需派送陪护人员,由院方负责陪护照顾等相关工作,减少基层部队的后顾之忧。

某军校学员小刘,因慢性训练伤入院手术治疗。住进军人专属病房后,骨科护士长闫秀杰立即为他安排了责任护士,还为他送来拐杖和生活用品,并详细介绍住院期间相关情况以及注意事项。

官兵住院,所在部队少派一个人陪护,就多一个人投身练兵备战。这“一少一多”里,饱含着部队医院为官兵保健康、为部队保打赢的积极作为。

“官兵期盼什么,我们就去解决什么。”该中心领导告诉记者,当前他们的“无陪护模式”试点对象,侧重于一线部队训练伤患者和短时间内出院的住院官兵。下一步,他们还将采取聘请专业护工等方式,为伤病情较重、生活不能自理的军队住院伤病员提供护理服务。

前不久,小刘康复出院。该中心的“床旁服务专员”来到病房,将一个装有医疗明细清单、出院介绍信、诊断证明书的“健康档案袋”送到小刘手上。小刘当场确认并签字后,不用走一步路就完成了全部出院结算手续。

“床旁结算”是第三医学中心为提升为兵服务质量推出的又一暖心之举。此外,他们还创新推出“送餐到床”“电话随访”等服务保障模式,为军队伤病员提供“挂号、住院、会诊、治疗”一站式、闭环式服务。

薄薄一个“健康档案袋”,彰显着该中心医务人员为兵服务的深厚情意。据了解,该中心调配优势医疗资源为兵服务,使部队伤病员住院时间平均缩短1.8天。

不久前,一名长年驻守在边疆海岛的战士,因患青光眼紧急入院。眼科医学部专家王大江带领团队为其制订了先进的微创手术方案。

术后,这名战士的视力得到有效恢复。一般患者术后两三天便需出院,但考虑到海岛偏远无法及时复查,在科室床位周转极度紧张的情况下,这名战友得以继续留院观察至病情稳定。

日前,该中心评选出 “十佳护理标兵”和“为军服务礼遇天使”,泌尿外科医学部相学园护士长站上了领奖台。“对待年长患者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,对待年轻官兵像对待兄弟姐妹一样。”这是相学园和同事们的共同追求。

今年年初,某部战士小王在该中心干部诊疗科军人诊区抽血检查后,没有及时取检查结果,当天便返回部队。随后,干部诊疗科主任王莉发现,小王的转氨酶指数超过正常值50多倍,如果不及时干预治疗,很可能造成急性肝损伤。他们立即联系到小王所在部队,确保其第一时间得到救治。

走进该中心各科军人病房,随处可见“为军服务储备箱”,里面装着专属冰袋等贴心物品。种种细微之处的用心设置,提高了部队伤病员的安全感和满意度。(杨紫雯 田 璇 本报特约记者 张少波)

X 关闭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南非手机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3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